标王 热搜: 农村电商  县域电商  电子商务  互联网  电商平台  深圳  电商  、商场  双十一  花呗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莫让养老诈骗偷走晚年幸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29  浏览次数:235
核心提示: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揭露养老诈骗套路及其危害。治理涉老诈骗不仅是法治问题,更是所有人都关心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揭露养老诈骗“套路”及其危害。治理涉老诈骗不仅是法治问题,更是所有人都关心的社会问题,关键是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养老为老服务,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氛围,让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才能最大程度挤压“行骗空间”。

以“养老”为名实施诈骗为何屡屡得逞?这有老年人法律知识不够、贪图小利、精神空虚等主观原因,但也反映了老年人投资理财、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需求。据了解,目前涉老诈骗案的受害者大部分在65岁至8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不少老年人有一定积蓄,又比较注重养生,更容易成为被骗的对象。

典型案例揭露的养老诈骗“套路”包括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换个角度看,对老年人来说,凡此种种“套路”宣称的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对于老年人来说,子女一般都忙于工作,缺少陪伴。诈骗分子往往采取情感攻势,容易得手。

如何避免上当受骗?一方面,老年人要根据自身实际,“有所为”,可更多参与融入社会。日前上线的中国老年人才网给想发挥余热、有所作为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机会。从国家层面看,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要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另一方面,要“有所不为”,老年人要谨慎投资,对于高额返利项目,要保持警惕。正如典型案例提示,投资“养老项目”时要“三看一抵制”:看“养老项目”是否有登记、备案,看“养老项目”是否真实合法,看“养老项目”收益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抵制高利诱惑,拒绝非法集资,捂紧“钱袋子”。

典型案例暴露出行业短板、监管漏洞和风险隐患。例如,一些“养老项目”监管还存在滞后,犯罪分子打着投资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等幌子,诱骗老年人投资,骗取钱财。相关部门要规范养老服务行业准入,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养老钱是幸福晚年的保障。一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真正关心老年人所需,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协调发挥好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支柱”作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另一方面,要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多措并举帮助老年人守好“钱袋子”。

 
本条信息网址: https://www.zhanghuanshuo.com/article/show-646048.html
免责声明: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和互联网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不对网站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行业图标
版权所有©2012-2019zhanghuanshuo.comAll Rights Reserve
本站供应采购展会资讯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张桓硕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