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农村电商  县域电商  电子商务  互联网  电商平台  深圳  电商  、商场  双十一  花呗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资讯 » 正文

上网课偷玩网游 谁来为儿童月充值数万元担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8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74
核心提示: 近一段时期,不少熊孩子在家用手机上网课的同时偷偷玩网游并进行大额充值,有孩子仅在今年2月玩网游就花了3万元左右。熊孩子大
  近一段时期,不少“熊孩子”在家用手机上网课的同时偷偷玩网游并进行大额充值,有孩子仅在今年2月玩网游就花了3万元左右。“熊孩子”大额充值网游现象频发,到底是网游公司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充值的钱能否要回?

“12岁孩子偷用妈妈手机玩游戏,在3月17日至21日期间共充值13272元。我们大人毫不知情,现要求退回相关费用,但至今没有解决。”3月22日,消费者龚先生在聚投诉平台投诉称。

宫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近一段时期,不少“熊孩子”在家用手机上网课的同时偷偷玩网游并进行大额充值,有孩子仅在今年2月玩网游就花了3万元左右。

“熊孩子”大额充值网游现象频发,到底是网游公司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充值的钱能否要回?如何避免孩子进行大额充值?《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以给孩子“讲故事”为噱头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消费警示显示,一位江苏消费者表示,其9岁的孩子从2019年开始玩网络游戏,截至2020年2月,先后已经在同一款游戏上花了11万余元,仅今年2月就花了3万元左右。

广东省消委会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近期多名家长向广东省消委会投诉某网络游戏公司,称家中未成年人用大人手机玩手机游戏,未经其同意充值数千多元乃至上万元游戏费用。

此外,还有消费者反映,一些网络游戏以给未满8周岁的孩子“讲故事”“开发智力”为噱头,在没有任何收费提示的情况下,以免费试玩的形式提供游戏娱乐,不知情的孩子在免费试玩几关之后,游戏突然提示付费才可继续通关。孩子在无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往往毫无意识就直接点击付款,待家长察觉后,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有的数额还十分巨大。

实名制认证方面需完善

在孩子进行大额充值之后,一些家长认为,网络游戏公司在实名制认证、付费等环节没有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应承担相关责任。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但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网络游戏直接默认使用手机号码就可以登录;一些游戏在关闭弹出的“实名制”提示框后,仍可以继续使用。

此外,《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

有不少消费者指出,由于网络游戏公司未落实实名制认证,又未在收费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付费行为,这才导致未成年人大额充值的纠纷频繁发生。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家长对未成年人疏于监管,未妥善管理移动支付账户和密码,对导致消费纠纷和孩子沉迷游戏负有一定责任。

举证难如何破解

那么,在孩子大额充值之后,家长能否把钱要回来?广东省消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孩子进行大额充值之后,有家长尝试与网游公司沟通退款,但对方明确表示不予退还。接诉后,广东省消委会立即联系双方展开调查调解,但因家长无法有效举证该充值行为是未成年人操作,缺乏维权证据,最终只能调解无效结案。”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按照一般民事证据规则,都是谁主张,谁举证。但一般情况下,孩子是瞒着家长做出的充值行为,如果没有监控,仅凭空口白牙,确实非常难以证明。但在实名制要求下,若游戏登记的主体系未成年人,那就应该推定,游戏充值行为系孩子所为,除非游戏公司能够拿出相反的证据证明;反之,若游戏实名主体为成年人,就可以推定充值行为系成年人所为,除非家长能拿出来孩子盗用自己账号的证据。

在朱巍看来,实践中很多游戏平台并没有认真落实网络实名制。对于这类平台,因其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不能让用户为游戏平台的违法行为买单。因此,举证责任应倒置给游戏平台。

家长也要管好手机支付功能

为减少未成年人大额充值网游消费纠纷的发生,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剑表示,网游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实名认证规定,在用户每次登录游戏时均核验其身份,确保注册账号与实际玩家身份一致。对于未成年人玩家,网络游戏经营者应当有效启动游戏防沉迷系统、支付限制等保护机制。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验证充值人身份,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名义充值。在消费者充值前要显著提示收费项目和金额;在消费者支付过程中建议综合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支付验证方式,并增加未成年人家长同意或者追认的环节,以确保支付的有效性。并且严格落实《通知》规定,限定未成年人充值上限。

“家长也要管理好具有支付功能的APP,尽量避免让未成年人知晓交易密码等重要信息,减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陈剑说。 
 
本条信息网址: https://www.zhanghuanshuo.com/article/show-554104.html
免责声明: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和互联网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不对网站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行业图标
版权所有©2012-2019zhanghuanshuo.comAll Rights Reserve
本站供应采购展会资讯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张桓硕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