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实施强有力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中国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显著下降。中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最新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74个重点城市共发生599次PM2.5(细颗粒物)小时浓度超过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况,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
为深入分析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和规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日前邀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就2013年以来全国PM2.5小时重污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解读。
涵盖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监测统计结果表明,2015年至2019年全国地级城市PM2.5重污染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由2015年的3083天下降至2019年的1813天,降幅达41.2%,PM2.5小时值超过每立方米300微克的小时数较2015年减少58.8%。
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至2020年间,全国PM2.5重污染天数、PM2.5小时极重污染的小时数均显著下降。2020年1至2月,全国地级城市PM2.5重污染天数为历史同期最低,较2015年同期减少39.2%。
自2013年开始的PM2.5监测显示,2013年以来,每年PM2.5发生极重污染的时段主要集中在秋冬季,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期间出现频次最高。
在全国第一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重点城市中,监测显示,2019年,共发生599次PM2.5小时浓度超过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况,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2020年1至2月,74个城市共发生199次PM2.5小时浓度超过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况,比2013年同期减少96.1%。表明经过实施强有力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重污染天气显著下降。
专家认为,重污染过程期间,城市PM2.5小时浓度增长速率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区域PM2.5累积增长的速度和所能达到的峰值浓度,反映出重污染过程期间的管控成效。
从全国74个城市重污染期间的PM2.5增速来看,2013年至2019年间,城市PM2.5小时浓度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时的增速下降了40%左右,在相同时长的重污染过程中,PM2.5所能达到的峰值浓度显著下降。专家称,这与中国重污染过程预警期间所采取的削峰应急减排措施有密切关系。
根据北京大学胡敏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北京市空气中超细颗粒物数浓度在2013年至2014年最高,自2015年开始显著下降,与PM2.5的年均浓度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当前所采取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PM2.5质量浓度,也显著降低了纳米级超细粒子数浓度。